讀取中...
衛教資訊
腎臟內科-誰需要接受透析治療(洗腎)呢?

 

誰需要接受透析治療(洗腎)呢?

 

 

 

案例一:李女士罹患血液腫瘤,化學治療前就有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嘔吐等症狀,接受化療後不久發生了全身無力、心律不整、肌肉痙攣、尿量減少的情形,臨床檢驗發現了血液中鉀離子和尿酸值明顯昇高,鈣離子偏低,以及急性腎功能惡化的現象,當時立即給予積極內科治療和腎臟替代療法,總算度過難關,而腎功能在兩三個星期內逐漸恢復正常。

 

案例二:王先生長期因第二型糖尿病和高血壓性心臟病,在門診追蹤,接受內科藥物控制。數年後,發現了蛋白尿和腎功能逐漸衰退的情形,但是王先生拒絕了腎病變的衛教課程,遑論進ㄧ步為長期腎臟替代治療作準備。ㄧ個月前,忽然發生胸悶不適、氣喘乏力的症狀,經轉送急診室和加護中心,證實為心肌梗塞併發心臟衰竭和肺水腫。而腎功能由於血流灌注不足受到心血管併發症拖累,迅速惡化到尿毒症的階段,必須立即安排緊急透析治療(俗稱洗腎)以解除生命危險,出院以後,王先生仍需持續接受定期透析治療。

 

腎衰竭是指腎臟的組織或結構遭到破壞,功能喪失,以致無法排除體內含氮廢物和肌酸酐,也無法維持體內水分、電解質及酸鹼值的恒定,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狀況。

 

急性腎衰竭

急性腎衰竭是一種症候群,常發生在休克、血液容積不足、心血管系統併發症、嚴重感染、毒藥物或顯影不當使用及尿路阻塞等情形,導致腎元的過濾功能突然降低,腎臟維持體內環境恒定能力受到影響。臨床上會出現腎功能不全和尿毒症候群,如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皮膚搔癢、疲倦嗜睡,甚至昏迷等症狀。

 

如果能夠對特定族群的病人採取預防措施、早期診斷治療,協助病友在穩定的血流動力學狀況下,接受足夠劑量而優質的透析,或許可以幫助改善一部分急性腎衰竭的病人的預後。

 

 

慢性腎衰竭

慢性腎衰竭是指腎功能在幾年間逐漸衰退,腎衰竭進行速率依不同病因而有不同。台灣地區引起慢性腎衰竭的原因,例如腎臟實質疾病(包括腎絲球腎炎、腎間質性腎炎),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、紅斑性狼瘡、多發性骨髓瘤、高血壓等,以及阻塞性腎病變和逆流性腎病變等等。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而未能察覺,直到腎功能已有一定程度受損才被察覺。適當的飲食控制和藥物治療可以延緩腎功能惡化的速度。

 

如果慢性腎衰竭進行到第4期,腎絲球過濾率(eGFR)已經降到30 ml/min以下,臨床上可能出現頻尿、夜尿、貧血、倦怠、虛弱,檢驗時會出現血中尿素氮/肌酸酐的上升、高血磷、低血鈣和代謝性酸中毒。如果腎功能衰退到正常值的10%以下,此時血中尿毒氮可能高達100mg/dl,而肌酸酐在8~10mg/dl以上,尿毒症狀將更加明顯,影響到全身各組織系統。

 

一旦伴隨下列症狀,如心臟衰竭、肺水腫、心包膜炎、出血傾向、意識障礙、四肢抽搐或末梢神經病變,難以控制的血鉀過高、酸血症或噁心、嘔吐、食慾不振時,就要考慮長期的腎臟替代治療。

 

洗腎絕非世界末日,在規則的透析治療及飲食控制下,輔以規律的日常作息,洗腎的病友仍能在工作與家庭方面妥善安排,擁有豐富而多采多姿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