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取中...
衛教資訊
痔瘡與大腸直腸癌

 

痔瘡與大腸直腸癌

 

 

◎痔瘡與大腸直腸癌的屬性

痔瘡與大腸直腸癌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疾病,痔瘡是良性疾病,大腸直腸癌是惡性疾病,也互不隸屬,痔瘡本身是血管叢及結締組織結構鬆弛膨脹的物理性因素所造成,與大腸直腸癌是因為癌細胞突變或由息肉轉變而來的,是截然不同的。所以基本上痔瘡與大腸直腸癌無關,痔瘡也不會變成癌症。唯一相似之處是痔瘡發病的症狀容易與大腸直腸癌混淆,百分之九十的大腸直腸癌在早期都會被誤認為是痔瘡,因而忽視或延誤了病情。

 

◎大腸直腸癌的成因

一般所言的大腸直腸癌是指最常見的大腸直腸腺癌,乃是由腸粘膜細胞突然不受控制的增生。大腸直腸癌較易發生於年紀大者,一般而言從40-45歲開始隨年紀增加而增加。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率男女機會相同,癌症年齡以50 ~ 70歲為尖峰期,但近年來年輕的病例有增加之趨勢。一般認為大腸直腸癌分佈隨地區與飲食習慣有密切的關係,尤其大量食用肉類、動物性脂肪、蛋白質,精碾的穀類,及較少纖維素之族群及地區、較易產生大腸直腸癌。

 

◎大腸直腸癌的症狀

大腸直腸癌的症狀有:大便帶血、肛門出血、大便習慣改變、裡急後重(解完大便仍想再解)、長期貧血、體重減輕及腹部腫塊。大腸直腸癌位置之分佈在直腸及直腸結腸交接處共約佔40-50%,乙狀結腸約16-20%,故分佈在乙狀結腸以下的約佔60-70%,而降結腸以下者即佔了約70-80%。直腸癌因接近肛門,較早即有出血便、裏急後重、排便習性改變、與大便變細等症狀。降結腸因腸道腔管較細,糞便較為成形,且腫瘤常為浸潤緊縮型而較易引起腸阻塞。升結腸及盲腸則因腔徑大,癌瘤多為突出膨大或菜花狀,且糞便多為流體,其癌瘤常生長到很大才因缺鐵性貧血、腹部脹氣、腹痛、體重減輕等症狀被發現。在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造成腸阻塞後才被發現的比率並不低。

 

◎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是〝散發性〞的,約佔85%,並沒有家族病史。約15%的大腸直腸癌有家族傾向。目前臨床上可歸類出兩種明顯的遺傳性大腸直腸癌即(1)家族性大腸息肉症(2)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。

家族大腸息肉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,具有這種遺傳的病人大腸直腸中產生成百上千個以上的腺瘤性息肉。通常瘜肉在患者十五歲後開始逐漸出現,到三十五歲則全部表現出來。在四十五歲以前90%息肉會轉變成癌。家族大腸息肉症所產生的腸癌占所有大腸直腸癌的1%。因幾乎所有病人均會有癌變,這種家族成員在青春期後均要作篩檢。一經確定,需在癌變之前將大腸直腸全數切除。

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,患者大腸內亦常伴有數個或多個息肉,多為較大,絨毛性腺瘤,但個數不如家族大腸息肉症者多。其癌常見於右結腸,較常有同時多發的癌,平均發病年齡四十五歲,較一般大腸直腸癌患者年輕。

大腸直腸息肉有多種,其中與腸癌有關的息肉稱為腺瘤。經過一些物質或發炎的刺激,引起一連串基因的改變,正常細胞增生成腺瘤性息肉約需十年時間。腺瘤性息肉常常是多發性,若未及早切除,再由腺瘤性息肉成為癌症約需五年時間。腺瘤依組織分類可分為管狀瘤,以及管狀絨毛腺瘤或稱混合腺瘤。腺瘤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,常為體檢時或作大腸直腸檢查時附帶發現。少數較大之腺瘤偶而會出血而使糞便有潛血反應。對於息肉之診斷率,大腸鏡要比鋇劑檢查準確得多。通常愈大之腺瘤愈有癌化之可能。至於腺瘤是否已有癌化必須取下標本作病理組織檢查來判斷。

腺瘤性息肉切除後一定要作定期追蹤檢查。因為小的息肉在鏡檢時常被忽略,或因大腸之粘膜摺皺而被隱藏。此外,腺瘤性息肉之復發率相當高且與腸癌關係極為密切。腺瘤通常好發年齡為五十~六十歲。因此五十歲以上者應做篩檢。高危險群例如有家族腸癌或其他癌症病史者,曾患腸癌切除治療過者,更應提早檢查。發現有異常顏色變化之粘膜應作切除。 

 

◎飲食習慣不同與大腸直腸癌有密切的關係,對於高熱量高醣高脂肪高蛋白質及精緻食物消耗量多的民族,在統計上調查有較高的大腸息肉、憩室、盲腸炎及大腸癌的發生率,此乃因為高脂肪、高蛋白會引起膽汁分泌而刺激腸壁。對於米、多纖維性蔬菜消耗量多的民族,大腸癌發生率較低,其原因可能是纖維能減少大便停留在腸內時間,使糞便增加體積並稀釋膽鹽、致癌物質,並使大便酸化,減少厭氣性細菌的活動。

 

◎大腸癌早期篩檢和定期檢查   

一般非高危險群且沒有症狀的民眾50歲開始應該定期接受檢查,建議每年做大便潛血反應及肛門指診,每五年做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或鋇劑灌腸攝影檢查,每十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。高危險群(大腸息肉及腫瘤家族史)者於40歲開始每半年應接受糞便潛血檢查,定期做大腸直腸鏡檢查(頻率依醫師建議)。如果有大便習慣改變、直腸出血、腹部腫塊或裡急後重等症狀出現時,則須立刻去看醫生。

許多大腸癌都是由息肉演變而來,一般在1公分以上的息肉約有10%會變成癌,而2公分以上的息肉,其癌變的機率則高達50%,因此早期診斷出大腸息肉並予以切除可避免大腸癌的發生。大腸直腸癌最好的治療目標就是「及早發現,及早切除」,早期發現的大腸癌作根治性切除,治療率可以高達90%,五年存活率可達到75 % 以上。而晚期的治癒率則不到三成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大腸直腸癌的預防與保健

1.減少食用動物性飽和脂肪的攝取,儘量選擇植物油使用。

2.多吃高纖維食物,例如蔬菜、水果、全穀類。

3.避免肥胖、少喝酒、少吸菸、減少食用醃漬、煙燻之食物。

4.要多多運動、多喝水,使大腸蠕動正常,並養成每日排便習慣,避免便秘。

 

◎痔瘡與大腸直腸癌的省思

一般來說,右側大腸口徑較大且大便成泥狀,較不易阻塞,所以右側大腸癌症早期不容易診斷,必須依賴每天觀察大便顏色及形狀,感覺自己的排便習慣及糞便是否異常,定期的糞便潛血反應檢查,所謂「排便習慣及糞便異常」如何斷定,簡單的說,如廁排便的情況跟過去的平常狀態不一樣且越來越明顯就是異常。若有異常及早請醫生作鑑別診斷,等到發生貧血或體重減輕大多為時已晚。左側大腸口徑較小且大便成固體或條狀,所以左側大腸癌較容易產生大便阻塞的情況,此時病人排便的習慣會改變,大便的形狀(會變細)及顏色都會出現異常,病人會產生腹脹、排便不順的狀況。至於直腸癌因離肛門口很近,其症狀與痔瘡較相似,除了大便出血(大便會與血混在一起呈現暗紅帶黑的顏色及混雜黏液的情況),同時併有排便習慣改變及裏急後重的狀況,而痔瘡的出血都幾乎是鮮紅的、會滴血、噴血且與大便分開的,只要仔細觀察分析仍與痔瘡有顯著不同。

通常有痔瘡的人遠比有大腸直腸癌的人多且常見,而痔瘡所產生的症狀又容易與大腸直腸癌混淆,所以痔瘡亦可說是大腸直腸癌的守門員,一旦出現肛門出血、大便異常或大便習慣改變等情形都應立刻就醫,借由肛門鏡檢查及治療痔瘡的機會,順便請醫師對於肛門出血的來源或大便異常作進一步的分析與診斷,避免遺漏任何一個可以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大腸直腸癌的機會造成日後遺憾。